分享到:

 
 

身世已悟空,归途复何去?-西藏旅游去……

 
 
 
 
 
随机文章
 

 
 


西藏酒的历史

0
发表于 2012 年 6 月 12 日 作者 悟空西藏旅游 在 旅游资讯
tibetan-meal-07

藏酒-藏酒的发展-藏酒的历史
饮料中另一大门类便是酒,称为“羌”( chang)的青稞酒早已是世人共知的藏族酒类饮料的代名词。藏族饮酒的历史远远早于饮茶的历史。从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吐蕃文献看,其中不乏对酿酒和饮酒的记载。在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》传记篇中,便有记载松赞干布时老臣韦·邦多日义策用青稞煮酒,邀请赞普至家中敬献饮宴一事:

后,韦·邦多日义策老耄,曝日闲住,适逢墀松赞赞普自辗噶尔往畿曲河谷,邦多日义策乃托请枕·聂多日祖伦转禀赞普“……请大王再盟一誓,赐一物,与我之子孙立盟,”以半克青稞煮酒,敬献饮宴……赞普乃与之盟誓。
新疆婼羌米兰故城,即楼兰地区出土的吐蕃时期木简中,有几支关于酒的专门记载:

第418:苯教徒七人及苯教主二人,共九人,分坐两排,伙食相同,吃完晚饭前,每人一天供应十满瓢“头遍酒”,共计酒三“土”(“土”为酿酒粮食单位),,
第421:按习俗做一对替身物——朵玛供品。然后,献降神酒。午饭,连续献上迎宾青稞酒三瓢,置一盛酒大碗,顺序饮酒,苯教主讲述往昔古史。
第429:二十七名(苯教徒)每人平均五瓢酒。“二遍酒”四瓢半,一百二十二个雇工每人每天三瓢酒。合计“三遍酒”十一“土”半。考占资料为我们探讨藏族的饮酒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。拉萨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,首次发现了陶制酒具圈足杯。该杯为“敛口,杯壁外斜,折腹,腹内收。”该杯的用途可能与饮酒有关。1993年9月,西藏山南文管会发掘了扎囊县结色沟吐蕃古墓群,在M3墓中出土陶器10件,其中有高足杯,高足壶各一件。高足杯系“夹砂黑陶,手制并经慢轮修整,单耳,直口,杯通高22.5厘米,杯身高10厘米,口径1.8厘米,高12.5厘米,底部凹陷成圈足,底径14厘米。在杯身外壁及高足底部外壁上刻有菱形纹饰”。而高足壶为“泥质红陶,轮制,火候较高,双系,壶嘴残,敞口,圆肩,鼓腹,高足,底部凹陷成圈足。残高33厘米,口径9.6厘米,腹径13厘米,足径4厘米,胎厚0.2厘米。壶颈部有阴线弦纹数道,弦纹中间饰以水波纹。在腹部饰有一周不规则的菱形纹,壶体的另一面中饰有附加堆纹圆形图案,图案上锥刺有小圆点,由圆点向上以及由两个向上至颈各有一条附加堆纹。正面刺刻以人面纹饰。另在高足上部有一周附加堆纹,下部为宽菱形纹,纹饰内刺有小点,位于残缺壶颈下部有一菱形纹饰。另外,在壶外壁有不规则黑色圆点”。据藏族文物考古专家强巴次仁介绍,高足杯和高足壶当为其时的酒具,高足杯为酒具应当确定无疑。据考,结色沟墓群为吐蕃古墓,传说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子芒松芒赞的墓地。
从藏语对酒和酒糟的称谓可知其饮酒的历史更为久远.,早期,“酒” (或酿酒粮食)称为stsang或rtsang,后来又称为chang,据藏学专家研究,这一称渭的来源似与古汉语的称谓有渊源关系。汉地在商朝时就有叫“鬯”或“鬯酒”的高级饮料见于甲骨文。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有“锡汝鬯一卣”句。“鬯”的读音zang,与藏酒rtsang或chang十分相近。而藏语称酒糟为“phab”,这与汉语的“粕”亦明显有关系。“粕”即“糟粕”,是酿酒后酒原料的废弃部分,又可用于培育作发酵的酵母使用。从藏族对茶、酒的称谓可以看到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。


0 Comments



发表第一条评论!


登录以后才可以发表评论。

 
悟空推荐
 
  • Darai-Lama-V-1
  • 80%
    samye-1
  • Shoton-4
  • Jokhang-Temple-15
  •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拉萨锦江之星酒店
  • 9.0
    tangka-1
  • 布达拉宫
  • 悟空西藏旅游网上线啦
 




普人特福的博客cnzz&51la for wordpress,cnzz for wordpress,51la for wordpress